服务热线:13467568288(金总)

环保动态,环保行业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净源环保周报】环保行业第五期快讯——动态类

发布时间:2018-11-28 10:18:41 点击量:6747


一、广义环保产业可以成为支柱产业

       改革开放初期,当烟囱高耸,各地不断探索GDP增长方式时,环保产业与环保理念一样,都是相对被置于角落的选择,并没有引起地方政府的注意。但是近年来,很多地区开始主动提出努力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的发展方向。
       在逯元堂看来,作为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环保产业具有潜在市场需求大、规模增长快、辐射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的特征,是带动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支柱,是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效合一的产业。不过,逯元堂强调,“2017年,我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约为1.5%,对国民经济直接贡献率约为2.4%,与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占中比5%以上的量化指标仍有一定差距”。
       易斌认为,对环保产业而言,一方面,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空前,有利于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频出,可释放的环保产业市场空间巨大。另一方面,这一问题涉及环保产业的口径和范畴。“目前我们所说的环保产业主要是指环境的终端治理,是环保产业的核心部分,也即狭义的环保产业范畴,这一部分的规模体量达到支柱产业的标准恐怕很难。但从广义的环保产业来看,成为支柱产业是没有问题的。”易斌说。
       “国外很少有国家将污染治理行业作为支柱行业。国际上大部分采用广义的环保产业内涵,产业往上游可以延伸到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节能降耗,往下游延伸到绿色产品、绿色消费领域。依此口径,环保产业不仅包括环境终端的治理,还包括源头的控污以及整个生产和经济发展中的绿色化、清洁化改造,与工业领域的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紧密融合。从这个层面上看,环保产业完全可以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易斌说。

二、一批利好文件即将出台 PPP市场信心有望重振
       PPP市场的信心有望获得极大提振。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主任焦小平昨日在2018第四届中国PPP融资论坛上透露,一系列推动PPP发展的文件即将出台,包括财政部配合司法部推进的PPP条例,以及规范PPP发展的相关意见等。
       据悉,为防范PPP被泛化滥用,去年下半年以来,财政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PPP项目库集中清理整顿。各地累计清理退库2428个项目,涉及投资额2.9万亿元;整改完善2005个项目,涉及投资额3.1万亿元。
       “PPP是一项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是大水慢灌,是精准的、以结果为导向的。”焦小平表示,PPP最大的贡献在于打破垄断、放开准入,让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让市场活力得到充分释放,同时以财政资源为指导,优化市场资源配置。
       焦小平表示,财政部即将下发规范PPP发展的相关意见,相关意见在明确10%的支出红线绝对不能打破的同时,强调依法合规的10%支出红线以内的PPP支出责任并不属于隐性债务,必须纳入预算,政府要带头履约。
       自去年8月份以来,财政部下发一系列文件,建立了中央、省、市、县四级PPP项目支出责任,实时动态监测系统和风险预测机制。目前在全国2461个已实施PPP项目的地区,仅有6个地区的财政支出责任占比超过红线。
       未来PPP重点支持的项目有哪些?对此,焦小平回应称,财政部将支持重大项目建设,优先支持污染防治、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基础公共服务补短板的项目。“我们将在环境领域选一批示范项目,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资金拿钱,解决地方关于PPP项目资本金注册不足的问题。这个文件大家很快可以见到。”
       针对当前社会资本投资信心不足的问题,焦小平表示,将从多个方面加大政策力度。“民营企业平等享受PPP的国家财政政策,这一句话分量很重,将来财政部会有一系列的政策出台,提高PPP基金投资民营企业参与项目的比例。”

       焦小平说,下一步PPP作为政府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的手段,地方政府要拿出更多的优质项目向社会资本推荐。与此同时,财政部还将优化完善PPP操作指南、物有所值评价指引等,包括财政承受能力认证指引、PPP风险管理指引、PPP绩效管理指引和污水垃圾领域的标准合同,建立PPP项目管理标准体系,加强市场基础能力建设。


三、我国环保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入国际第一方阵 正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环保技术相关的发明专利数量排名世界第一,环境服务业快速发展
       今年以来,随着美丽中国建设、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庞大的环保市场空间持续释放,环保产业保持较快发展的好势头,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显著,环保产业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推动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到2020年,先进环保产业产值规模力争超过2万亿元。
“2010年以前,污染防治市场的收入一般只占污染治理投资的40%至60%,现在达到1.25倍以上,这说明环保产业减少了对政策和投资的过度依赖,有一部分收入的实现不是靠污染治理投资直接拉动的。”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秘书长易斌表示,正是技术+商业模式“双创新”,使得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显著增加,市场领域扩大。“另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环卫、社会化监测、污染调查评估等过去非市场化的领域开始开放,环境服务模式创新,形成了新的市场。”易斌说。
易斌介绍,近年来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明显呈现以下趋势:
       ——产业结构在快速优化,以第三方治理、综合环境服务、“环境管家”服务为核心的现代环境服务产业体系加速形成。2015年以后,环境服务收入超过设备、产品收入,2017年已经达到环保产业总收入的65%以上。
       ——产业集约化发展加速,形成一批大型骨干企业集团,成为环保市场的主力军。2016年和2017年,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对约7000家环保企业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营业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数量占比仅为11%左右,但其环保业务营业收入占比超过80%,营业利润占比超过90%。2017年,2家企业环保业务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9家企业达50亿—100亿元。
       ——环保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入国际第一方阵,步入以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为主的新阶段。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和中科院合肥物质科研院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2008年以来与环保技术相关的发明专利数量超过日本、美国等国家,排名世界第一。
环保产业成为“万亿级”产业,保持着较快增长势头
       “近年来我国环保产业发展速度很快。”生态环境部规划财务司副司长汪键介绍,数据显示,“十二五”以来,我国环保产业年均增速约为26.9%,2016年环保产业的销售收入是1.15万亿元,较上年增长约19.8%,成为我国一个“万亿级”产业。2017年环保产业的销售收入达1.35万亿元,比2016年增加了17.4%。今年上半年销售收入同比又增加了18%。
从今年看,上半年全国120家A股上市环保企业共实现环保业务营收835亿元,同比增长15.8%;环保业务净利润97.7亿元,同比增长16.2%;环保业务净利润率11.7%,同比提高了1%。而同期359家新三板挂牌环保企业环保主营业务收入202.3亿元,同比增长18.5%;环保营业利润20亿元,同比增长27.9%。
       经专家测算,打赢蓝天保卫战投资需求约为10180亿元;打好碧水保卫战投资需求约为1.8万亿元;打好净土保卫战投资需求约为6600亿元。环保产业市场空间巨大,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低价中标”扰乱市场环境,环保企业总体上仍呈现“小、弱、难”的局面
       在环保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低价中标”等突出问题。
       骆建华建议,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治理环保行业低价中标乱象,对已有的低价中标项目,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防止出现低效或无效的环境治理工程。
2015年以来,生态环境领域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快速发展,截至今年7月,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PPP项目入库数为664个,占PPP项目库总数的8.6%,总投资额8412亿元。今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去杠杆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部分承接了较多PPP项目的企业出现一定程度的资金周转困难,可能导致下半年环保产业整体规模及效益的增长不及预期。

       针对这一情况,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规范生态环境领域PPP模式,加快出台《关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实施意见》,采取多种方式支持对实现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支撑作用强、生态环境效益显著的PPP项目。



四、政策与市场双重推动 水务行业发展前景趋于利好
       水务行业包括从原水、供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及水资源回收利用的完整产业链,已成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行业。
       中国是全球缺水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17年中国水资源量为28,675亿吨,而中国人均水资源仅为2059.2吨,只能达到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中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
按来源划分中国污水排放量分析预测
       中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城镇耗水量增加,自2013年起,生活污水排放量持续增加,从2013年的485亿吨增至2017年的571亿吨,复合年增长率为4.2%。自2013年至2017年中国工业废水排放量呈下降趋势,主要由于产业升级及政府在工业污染防治方面的持续努力。工业废水排放量自2013年的210亿吨降至2017年的191亿吨。基于城镇化,人口增长及经济发展的持续趋势,自2017年至2022年,预计生活污水排放量将以3.4%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与之相反,随着政府持续推进工业节水及工业废水零排放项目,估计工业废水排放量将于2022年进一步降至171亿吨。
中国水务供水业务收入、净利润分析预测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水务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从分部业务来分析,供水业务包括供水建设、接驳及经营增长,城市供水经营及建设业务是收入增长主要动力,逾62亿港元,同比增长25.1%,占总收入81.8%,贡献净利逾24亿港元,同比增长30.1%,主要是受城乡一体化政策影响下接驳费收入提升所致,其中期内接驳收入同比增长逾35%。
政策红利和市场需求加速释放 水务行业将迎爆发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上半年,国家水利建设投资高达2502.6亿元,投资规模与日俱增。同时,水务行业市场容量也在逐渐扩大,海绵城市市场容量达4000亿元以上,城镇污水的新增和提标改造、黑臭水体治理市场规模也达到了2000亿元以上。在政策的扶持和市场容量扩大的大环境下,水务行业的前景趋于利好,万亿市场空间亟待释放。
全国污水处理能力进一步增强 水处理领域商业模式聚力创新

       近年来,我国污水处理能力不断提升。数据显示,自2017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污水处理企业数量不断增长,截至2018年上半年,污水处理企业总量已达5625家,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污水处理能力不断加强。



湖南净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有机恶臭治理使用光催化氧化法工艺:
利用紫外光照射锐晶型纳米二氧化钛颗粒所激发电子跃迁能量,催化氧化纳米二氧化钛催化剂环境中存在的有机气态污染物。

五、大气污染防治渐入细分领域 恶臭治理坐拥千亿市场
       随着大气污染防治逐渐进入细分领域,恶臭污染催生的治理、监测和监管等领域的市场空间有望达到千亿量级。
       在召开的第七届全国恶臭污染测试与控制技术研讨会暨恶臭监管与治理高峰论坛上,原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杨朝飞介绍,恶臭污染物是一类特殊的有异味的物质,属于典型的扰民污染,也是当前投诉的焦点污染物,也被很多学者认为是世界公认的七大公害之一。
       杨朝飞介绍,据全国环保举报管理平台统计,2017年全国恶臭/异味投诉占所有环境问题投诉的17.5%。2018年1~8月恶臭/异味投诉占所有环境问题投诉的比例为22.2%,仅次于噪声,居第二位。其中,北京、天津等经济发达和人口密度大的城市,对恶臭的投诉已占环境投诉的30%左右。
       “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治理虽然取得积极进展,但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恶臭异味扰民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杨朝飞说,自2016年中央环保督察以来,全国各地恶臭/异味扰民案件屡见不鲜,一些地方政府、企业因此被追责,恶臭异味扰民问题已成为环保督察的重点内容之一。
       据记者了解,我国《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了八种恶臭污染物的一次最大排放限值、复合恶臭物质的臭气浓度限值及无组织排放源的厂界浓度限值。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现行标准在执行过程中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
       “管理规定简单,引用的监测分析方法落后,分区执行不同排放限值有失公平原则,污染物项目数量亟待增加,以及恶臭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宽是现行标准的问题。”国家环境保护恶臭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专家王恒介绍,目前国家正在准备修订恶臭污染物排放的现行标准,以适应当前要求。
       据记者了解,从企业层面来看,不同的恶臭控制技术适用范围不同,去除效果受恶臭排放源排放物质种类、排放浓度大小、排放参数等因素影响。
       目前,企业普遍缺乏不同来源废气排放特征的认识,在技术选择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致使很大一部分的治理项目效果不佳,反复治理情况严重。另外,相当一部分生产企业或是重末端治理、轻过程控制,或是对于治理设施摆样子、走过场,或是缺乏对治理设施的运行维护,导致企业恶臭气体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从环境管理部门的监管层面来看,由于恶臭染来源广泛,涉及的行业既有石油炼制、化工、制药、胶、造纸、食品加工等点源,又有排污河、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场、畜禽养殖、餐饮油烟等线、面源、散发源且恶臭物质种类很多,其中常见的物质就有几十种。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恶臭扰民的情况,尤其是多个污染源(企业)相互影响的情况下,溯源就尤其困难。加之一些地方信息化管理程度不高,人手少、工作量大、效率低,监管能力薄弱,导致管理效果不明显,无法有效解决恶臭污染问题。
       “所以,应该注重源头削减和全过程控制,选择适宜的控制技术和净化设备,同时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现恶臭污染精细化管理,提升信息化管理的手段和水平,提高管理效率。”王恒说。
       王恒建议,针对当前我国恶臭污染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重点在恶臭污染暴露评估、识别检测、预警溯源、扩散模拟、管理控制等领域进行科技投入和创新,并加快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一方面企业需要‘量体裁衣’的治理技术,以实现达标排放。另一方面,业界也希望有快速准确的溯源技术,可以帮助企业查找自身的问题和自证清白。”王恒说,挑战也意味着机遇,未来几年恶臭治理行业有望开始保持高景气度,“黄金时代”即将开启。



六、火电将迎脱硝催化剂“后处理”高峰
       既不允许电厂自行处置,也不可运输转移处理,截至目前,尚无大规模、工业化实践的经验——作为火电脱硝的重要一环,催化剂“后处理”问题正在引发业内关注。
       按照2013年开始集中上马火电脱硝工程、催化剂平均寿命3-5年计算,脱硝催化剂即将进入批量“更换期”,因其含有多种重金属物质,淘汰后的处置问题接踵而至。
       作为火电污染控制的主要内容之一,我国火电脱硝改造工作约始于2013年。来自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已完成烟气脱硝改造的火电机组容量为9.6亿千瓦,占全国火电机组容量的87.3%,在役催化剂超过120万立方米。预计到2020年,脱硝催化剂总量将进一步升至150万立方米左右。
       “按照使用周期1.6-2.4万小时、电厂年运营小时数5000小时计算,火电脱硝催化剂的更换周期通常在3-5年。燃煤机组所用煤质如果较差,更换频率还会更高。据国家能源集体脱硝催化剂性能评估研究所性能检测部主任姚杰估算,当前废催化剂的年产生速率约为40万立方米,到2020年将稳定至50万立方米/年。
       因含有毒物质及钨、钛等重金属,废弃脱硝催化剂早在2014年已被列入“危废”行列,须严格按照“剧毒品”的要求进行处置。“一是电厂不可自行处置,必须交给有资质的第三方进行处理;二是不可跨省,一定要在本省内处置完毕。这些要求,客观上也增加了处置的难度及成本。”
       尽管尚处起步,但不少企业已窥见其中机遇。“以再生方式为例,技术层面目前已无大的障碍,不少第三方环保企业也卯足了劲跃跃欲试,就等着报废高峰到来。
技术支持 英铭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