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3467568288(金总)

环保行业,环保政策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净源环保周报】环保行业第九期快讯——环保政策资讯

发布时间:2018-12-26 10:57:22 点击量:7710


一、国家环保标准《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 有色金属工业》

       日前,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国家环保标准《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 有色金属工业》,2019年3月1日起实施。



二、《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发布 超标排污最高罚100万元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已经2018年11月23日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修订,条例指出,
       淮河流域排放水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不得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水污染物;
       合理规划工业布局,对辖区内造成水体严重污染的排污单位和综合治理项目作出治理决定或者决定停业、关闭;
       禁止在淮河流域新建化学制浆造纸企业和印染、制革、化工、电镀、酿造等污染严重的小型企业;

       超过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水污染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或者责令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并处以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指导意见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主要内容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总体目标。有效整合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执法职责和队伍,科学合规设置执法机构,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体系和能力建设。到2020年基本建立职责明确、边界清晰、行为规范、保障有力、运转高效、充满活力的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形成与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相适应的行政执法职能体系。
       (三)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优化协同高效。
       ——坚持全面依法行政。
       ——坚持统筹协调推进。
二、主要任务
       (一)整合执法职责
       根据中央改革精神和现行法律法规,整合环境保护和国土、农业、水利、海洋等部门相关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执法职责。
       整合后,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以本级生态环境部门的名义,依法统一行使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核与辐射安 全的行政处罚权以及与行政处罚相关的行政检查、行政强制权等执法职能。
       (二)组建执法队伍
       在明确执法机构和人员划转认定标准和程序基础上,按照编随事走、人随编走的原则,有序整合环境保护和国土农业、水利、海洋、林业等部门相关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执法队伍,组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
       (三)规范机构设置
       依法合规设置执法机构,除直辖市外,县(市、区、旗)执法队伍在整合相关部门人员后,随同级生态环境部门并上收到设区的市,由设区的市生态环境局统一管理、统指挥。
       (四)优化职能配置
       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主要职能是依法查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依法开展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核与辐射安全等方面的日常监督检查。
       (五)明确执法层级
       按照属地管理、重心下移的原则,减少执法层级,合理划分各级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的执法职责。
       (六)加强队伍建设
       严把人员进口关,严禁将不符合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 规范要求的人员划入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严禁挤占、挪用本应用于公益服务的事业编制。
三、规范管理
       (一)清理执法事项
       全面梳理、规范和精简执法事项,加强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事项的源头洽理,实行执法事项清单管理制度,并依法及时动态调整。到2019 年年底前,各级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要基本完成权力和责任清单的制定公布工作。
       (二)规范执法程序
       各级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应当切实履行职责,规范办案流程,依法惩处各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全面推行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积极落实执法案卷评查和评议考核制度。
       (三)完善监督机制
       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确定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岗位及执法人员的执法责任,建立责任追究和尽职免责制度。推行执法公示制度,推进执法信息公开。
       (四)强化协调联动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与市场监管、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农业、城市管理等综合执法队伍之间的执法协同。健全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机制。
       (五)创新执法方式
       适应“放管服”改革要求,优化改进执法方式。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 信用监管为基础的监管机制,推进“互联网十执法”,促进办案流程和执法工作网上运行管理。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注重统筹协同
      全面贯彻先立后破、不立不破原则,把握生态环境保护 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与地方机构改革、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以及其他机构改革的内在联系,做到协调一致、统筹推进,于2019年3月底前基本完成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整合组建工作。
       (三)强化法治保障
       (四)严肃



四、浙江省《城镇污水处理厂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将于明年1月1日起实施
       浙江省《城镇污水处理厂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将于2019年1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由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浙江大学共同起草,将有利于省水环境质量改善和全省生态环境保护。
       该《标准》不仅明晰了现有城镇污水处理厂定义,对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更是从严要求,不论规模大小,主要水污染物均执行本标准中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
       《标准》规定了CODcr、氨氮、总氮和总磷等4项污染物控制要求。其余污染物控制要求仍按照国家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执行。本标准规定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依据国家和省有关部署、辖区内水质目标改善需求、重点敏感水域水质保护要求,确定执行本标准的现有城镇污水处理厂名单及实施时间,并报省建设厅和省生态环境厅备案;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执行排放要求。
       《标准》发布实施后,将为浙江省城镇污水处理厂清洁排放技术改造提供依据。预计每年将减排CODcr、氨氮、总氮和总磷分别为18144、6048、3629和363吨,并将倒逼提升污水防治前端治理(如: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纳管分流)和污泥处置(改造后污泥需统一处理,防止二次污染),促进全省污水治理技术进步。


五、生态环境部:关于印发《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
       12月11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自然资源部三部门联合发布了《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主要内容如下:
一、主要目标
       通过三年综合治理,大幅降低陆源污染物入海量,明显减少入海河流劣Ⅴ类水体;实现工业直排海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完成非法和设置不合理入海排污口(以下称两类排污口)的清理工作;构建和完善港口、船舶、养殖活动及垃圾污染防治体系;实施最严格的围填海管控,持续改善海岸带生态功能,逐步恢复渔业资源;加强和提升环境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到2020年,渤海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水质)比例达到73%左右。
二、重点任务
       (一)陆源污染治理行动。
       1、入海河流污染治理
       按“一河一策”要求,三省一市编制实施国控入海河流(设置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断面的入海河流)水质改善方案,加强汇入渤海的国控入海河流和其他入海河流的流域综合治理,减少总氮等污染物入海量(具体河流名单和治理要求由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印发)。

       2、直排海污染源整治

       开展入海排污口溯源排查。严格控制工业直排海污染源排放。

       3、“散乱污”企业清理整治
       结合《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相关“强化‘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要求,沿海城市推进“散乱污”企业清理整治。
       4、农业农村污染防治
       5、城市生活污染防治
       依托《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将沿海城市作为重点区域,加快补齐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短板;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有效减少城市面源污染;开展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城市初期雨水收集处理、垃圾收集转运及处理处置等工作。(分工按《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执行)
       6、水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
       开展水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试点。实施总氮总量控制。
       7、严格环境准入与退出
       完成“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明确禁止和限制发展的涉水涉海行业、生产工艺和产业目录。
       (二)海域污染治理行动。
       8、海水养殖污染治理
       优化水产养殖生产布局,以辽东湾顶部海域、普兰店湾、莱州湾为重点,治理海水养殖污染。
       9、船舶污染治理
       10、港口污染治理
       推进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置设施建设。开展渔港环境综合整治。
       11、海洋垃圾污染防治
       沿岸(含海岛)高潮线向陆一侧一定范围内,禁止生活垃圾堆放、填埋,规范生活垃圾收集装置,禁止新建工业固体废物堆放、填埋场所,现有非法的工业固体废物堆放、填埋场所依法停止使用,做好环境风险防控,确保不发生次生环境污染事件。严厉打击向海洋倾倒垃圾的违法行为,禁止垃圾入海。
       12、建立实施湾长制
       (三)生态保护修复行动。
       13、海岸带生态保护
       划定并严守渤海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实施最严格的围填海管控。强化渤海岸线保护。强化自然保护地选划和滨海湿地保护。
       14、生态恢复修复
       加强河口海湾综合整治修复。加强岸线岸滩综合治理修复。
       15、海洋生物资源养护
       严格控制海洋捕捞强度。大力养护海洋生物资源。
       (四)环境风险防范行动。
       16、陆源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范
       开展环渤海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工作,加强区域环境事件风险防范能力建设。督促沿海城市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推动辖区化工企业落实安全环保主体责任,提升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控能力。
       17、海上溢油风险防范
       近岸海域溢油风险防范。石油勘探开发海上溢油风险防范。
       18、海洋生态灾害预警与应急处置
       在海洋生态灾害高发海域、重点海水浴场、滨海旅游区等区域,建立海洋赤潮(绿潮)灾害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及信息发布体系。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强化监督考核。采取排查、交办、核查、约谈、专项督察“五步法”,切实推动解决渤海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和强化薄弱工作环节,进一步强化地方主体责任。
       (三)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中央引导、地方为主、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
       (四)强化科技支撑。建立渤海综合治理科研协同工作机制。
       (五)强化规划引领与机制创新。
       (六)完善监测监控体系。按照陆海统筹、统一布局、服务攻坚的原则,加快建立与攻坚战相匹配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加强监测能力建设,保障监测运行经费,在专用监测船舶、在线监测设施、应急处置设备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七)加强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修正后重新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根据2018年10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十五部法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详情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1997年11月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 根据2016年7月2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六部法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根据2018年10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十五部法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节能管理
       第三章 合理使用与节约能源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工业节能
       第三节 建筑节能
       第四节 交通运输节能
       第五节 公共机构节能
       第六节 重点用能单位节能
       第四章 节能技术进步
       第五章 激励措施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技术支持 英铭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