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3467568288(金总)

污染,土壤污染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看得见的污染可怕,看不见的污染更可怕!!

发布时间:2018-05-12 11:02:36 点击量:6623
        我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疾行使环境透支严重,其中最大的创伤不在天上不在水里而在地下。环保政策收紧以来,在全国各地偷排漏排、非法填埋、随意倾倒等现象集中爆发,大地母亲中毒之深触目惊心,有些场地污染物浓度非常高,污染深度甚至达到地下十几米。

        我国的土壤污染状况已经对人民的“米袋子”、“菜篮子”、饮水安全等构成严重威胁。大片的“中毒”土壤好比是埋在地下的定时炸弹,是国家实现小康社会的一大障碍,土壤污染问题形势紧迫、亟待解决。



        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去产能、调结构等一系列措施的要求,土壤修复行业得到爆发式发展。政策明确以来,土壤修复产业得以快速发展,有金融机构称土壤修复市场将达万亿规模。
据相关专家测算,“十三五”期间,我国土壤修复潜在市场将达到超10万亿的规模,远超过“大气十条”带来的1.7万亿和“水十条”带来的的4.6万亿。巨大的诱惑下,做土壤修复的企业数年内由几十家发展到上千家。

        然而,市场一下子扩大,觊觎者趋之如骛,这并不是好事。眼下的土壤修复行业已然是乱象丛生。



1、急于求成 ,治理过程大跃进
        土壤修复是大工程,是民生工程,是战略工程,是实现绿水青山的工程,是造福后世的工程,容不得半点马虎。但目前整个修复行业急于求成,工程做的很粗糙,有地方政府为了及早开发利用污染场地,大干快上,往往只给短短数月的修复时间,最终修复过程成了走过场。

2、乾坤大挪移,土壤修复变身“土方工程”
        土壤修复本是一项“技术活”,应该交由专业的企业用专业的方法来做,但许多工程是由搞基建的甚至是地产商做的,修复方法可以称作“乾坤大挪移”,就是换土。转移置换方式(将土壤挖走,换成新土)本来是我国土壤修复项目常采用的方法,但实际操作中,换下来的被污染的土壤往往并未修复,而是运送至别的地方进行填埋,很显然这是污染转移,本质上等于什么都没做。

3、蜻蜓点水,只作表层“文章”
        我国土壤污染累积了几十年,严重程度可想而知,污染深度甚至达到地下几米、十几米甚至几十米。但是,目前不少修复工程只是蜻蜓点水式的,仅对地下一两米的浅表土壤进行修复,而对地下深层土壤以及地下水的污染置之不理,由于土壤修复几乎就是隐藏工程,修复效果好不好看不见、摸不着,普通民众等非专业人士几乎无法参与监督,而修复企业则常常会钻这个空子。这种修复工程如何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

4、疏于监管,乱象频出
        由于制度体系、行业的不成熟,工程中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问题还有不少。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我国广袤的土地受污染之深和我国土壤修复技术、装备、经验、产业等各方面积累之浅的矛盾当中。问题显而易见,最终也必将会解决,关键就看怎么做了。

        环保是千秋大业,而土壤修复是重中之重,这项大工程做好了是给后世的馈赠,做不好贻害子孙,根据当前的状况,以下几个方面实属当务之急

1、实行终身责任制,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
        要本着“一次修复永久负责”的精神开展污染土壤修复。终身责任制是构建企业信用体系,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的良方。加强责任追究不但能规范市场、遏制乱象,更能倒逼企业技术服务能力,是促进行业良性发展的有效推力。

2、把产业做大做强,培育出龙头企业
        我国设备化、工程化、产业化研究滞后,开展污染土壤及场地修复技术研发比欧美发达国家晚,许多技术和战备都要依靠进口。在市场规模巨大、环境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长期依赖进口对我国自身土壤修复产业和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
        从目前的参与企业看来,土壤修复技术水平仍然较低,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行业亟需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进一步通过培养、激发市场能量无疑是治理环境污染的最好模式,但同时要做好监管,一个有序、有效的市场才能发挥作用,才能长久。一个行业应该有一派繁荣的“面子”,更应当有能解决问题、能出效果的“里子”。
技术支持 英铭科技